大麻越用越無感?究竟什麼是耐受?
與大麻共生五年下來,長期觀察自己使用狀況習慣,開始好奇「耐受Tolerance」究竟是什麼?
原先以為耐受是與身俱來的能力,回想自身與酒精相處的那段時間,似乎能透過頻繁接觸,而提升「酒量」。同樣在頻繁使用大麻後,也發現相似模式。
這時必須問:究竟什麼是耐受性?
什麼是「耐受 Tolerance」?
簡單來說,當身體經常接觸某種物質後,逐漸出現「需求增加」的現象,也就是需要「更高劑量」才能達到原本預期的效果。
越常使用,變得越不敏感,需要提高劑量才有相同感覺,這就是耐受性。
這和我原本認知落差超大,耐受是使用過「後」才會出現的情況,同樣也要看使用狀況,包含劑量和頻率。
而耐受主要形成的原理:
受體的鈍化(Receptor Desensitization):也就是次數增加後,受體變得不敏感
體內平衡調節與適應(Homeostatic Adaptation):為了維持體內平衡,身體自動調節吸收、敏銳度。
身為動物有機體的特性,面對外在刺激、環境變化下,身體內部系統會自動調節,使體內生理成分、組織器官維持一定的平衡狀態。
參閱:維基百科藥物耐受性
大麻與耐受:身體在做什麼?
對耐受性有基本概念後,再來探討THC 與 CB1 受體互動:
長期使用會使 CB1 受體數量減少或反應變鈍嗎?簡單來說:會。
從上面耐受形成的原理可知,身體為了調節內部平衡,啟動保護身體的防衛機制,是讓我們不再對相同物質出現一樣的反應。
白話文就是:常常使用大麻,你的身體知道你不需要這麼多大麻素,畢竟我們應該可以自己生成內源性大麻素,因此便會降低受體數量、降低敏感度、降低親和力,都是為了保持你的情緒、賀爾蒙、各種激素的平衡狀態。
因此頻繁使用大麻後,逐漸需要使用更多大麻,不外乎提升強度:由抽大麻花改抽大麻萃取、一週飛三天,增加到一週飛五天。
出現耐受的常見現象:
需要更大量的 THC 才能達到過去的效果
感受「high」的時間縮短或變弱
改變劑型:從花轉到油、食用大麻edibles,或濃縮萃取物。
心理上產生依賴或追求「原本的感覺」
Sesh Notes 麻後經驗:實測耐受
以上現象在頻繁使用大麻後都有出現,只是程度不同。
使用歷程 User Background
從初期劑量到逐漸增加為了達到當初“印象中”的效果,我開始逐漸增加週間使用大麻次數,原本飯前半根到飯後再來半根。比較明顯的是欣快感,感受「high」的時間縮短,變得有點鈍,這時候還會想追加半顆軟糖。我也發現我從平日抽大麻,變成週間週末多加軟糖。
相對,當感覺到我在增加劑量一陣後,身體卻出現一股排斥感。
或許因為本身直覺較敏銳,身體似乎對我發出訊號:「你的大麻素夠了,不需要更多」。心理上沒有出現想追求原本的高度,反而在頻繁使用後,特別是一兩個禮拜開始多吃軟糖後,忽然覺得我該停止。
那感覺蠻奇妙的,就是要追好像也可以多吃,身體卻不為所動。
心理反思 Self Reflection
發現這樣的狀態後,我想了一下當時生活狀態。似乎和白天工作強度增加有關。
當時剛進新公司,在這前我的工作經驗都是台灣中小企業,而這是我在美國第一份企業工作,又是間國際知名品牌。心理和生理都面對高強度刺激與壓力,除了對自己的要求外,同時又有一種心態,我想實驗看看,到底頻繁使用大麻,真的會像仿間流傳的謎樣說法一樣嗎?真的會心理成癮,腦袋壞掉嗎?我的記憶力真的會下降、學習力變低,進而導致職場表現不佳失去工作嗎?
說真的,不知道為什麼我要賭這麼大。
明明是疫後難能可貴而得到的工作機會,我卻同時拿自己身體來實驗。或許是想破除迷思,打破框架,我想知道到底?!
反觀來看,當白天接收到的刺激、壓力提升時,我無意識地想透過更多大麻素來緩解自己的情緒。這應該就是心理上出現依賴的現象。似乎能透過進入狀態時,不去想明天工作我該怎麼做、怎麼應對,那種反芻演練的無限內耗。思慮多如我,藉著使用大麻減緩思慮,甚至有點緩和思維速度,是調適也可能是逃避。
嘗試斷麻挑戰 T-break Experiment
說也奇怪,當注意到這現象的時候,開始兩三天都不想用大麻,無論抽吃都不想。
一開始室友下班習慣性問要不要一起抽,非常難拒絕,像思緒長螞蟻,人家吃好料,聞香很難不流口水。所以先從抽一口,接著離開,到房間看書,做點瑜伽,重點是「離開誘惑」。練習拒絕個幾次,我開始好像練會了一個技能,越來越知道身體要什麼,接著,變成一整週不碰,沒感覺就不用,後來甚至忘記自己上次買麻是什麼時候。
測試幾次後,我恢復吃抽,同時維持健康飲食、作息正常,早上七點起床,瑜伽暖身,出門散步醒腦。這對長期WFH的我感覺非常重要,讓身體活絡,緩慢甦醒對住在美國郊區的居家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儀式感。
持續測試 回台斷麻22天 22 Days T-break
一週連續抽7-10天後,再次測試,如果要長途旅行是否會出現戒斷?這讓我有點緊張,身體承受環境變化時,加上時差,擔心自己狀態會不好無法適應。
結果一點也沒有。
我猜是美國郊區生活步調很慢,刺激本來就很少,換到台北一下刺激暴增,整天光消化五光十色就飽了?
另外,很重要的一點,與親友見面能刺激分泌天然內源大麻素。
有研究顯示,正向的社會互動與親密關係,如與摯愛親友見面、擁抱或有情感交流時,可能活化內源性大麻素系統,進而促進情緒穩定、減少焦慮與壓力反應。
所以當我與思念已久的家人、親密好友見面、擁抱、分享情感時,身體自然分泌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 (Anandamide 快樂分子),這些物質幫助我感到放鬆、親密幸福感提升。所以回台期間我幾乎沒有想起大麻,只有短暫在台北的無盡吵雜喧囂時,默默希望有一點大麻可以降低被噪音困擾的負擔。
提得起,放得下 Easy come Easy go
從一開始對大麻的著迷,對耐受的好奇,到深入了解身體與物質間的關係,原來出現耐受是身體在保護我們不要過度依賴特定物質,幫助我們保持平衡。 受體鈍化,是身體智慧的調節,不是缺陷。我們學會理解它,就能更好地與身體合作,而不是與之對抗。
我反思過去生活的不同階段,得到深刻的體悟:
提得起,放得下
在生命中任何東西,如果能做到提得起放得下,便是最健康最理想的狀態。需要的想法升起,就使用它,當不需要也不強求的時候,就無懼放手,也能怡然自在,不留戀也不惋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