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2951.JPG

Hi,

與麻共生,佛系紀錄

如果好奇心引領你至此,誠摯邀請你踏上這段 Blessed2Blaze 的旅程 💚


Rooted in gratitude —
for the right to heal, to explore, and to reconnect with Mother Earth.
We are, indeed, blessed to blaze. 🌱

我為何愛上漢麻CBD花?

我為何愛上漢麻CBD花?

抽了五年大麻,原以為我應該會進階到用大麻膏等級,什麼大麻盃、年度最佳大麻,反而現在對THC冷感至極,進大麻店只買漢麻、高CBD的大麻品種。


究竟為什麼大麻人生大轉彎?我也很納悶,所以我仔細回想選麻抽麻過程中的碰撞,得出喜歡漢麻的五個原因:

  1. 現下大麻品種THC太高

剛搬到波特蘭時為自由接案者,希望藉大麻助力獲得創意靈感,所以買麻幾乎都選 Sativa。起初的確能感到靈感湧現,腦活力充沛,但很快就發現副作用:思緒如萬馬奔騰、心跳加速,甚至幾次嚴重到整個人「greenout」直接昏倒(還不只一次)。

後來轉戰Indica,心想能幫助放鬆、減少焦慮,著重「體感 body high」。雖然有幫助,但好像仍不夠。

美國休閒大麻市場上的大麻花THC%大多超過20%

接下來,我開始注意買入麻種的THC%。

發現美國市售大麻花,無論Sativa、 Indica、 Hybrid,THC比例隨便都20%起跳。我便調整購買策略繼續下修,也開始注意萜烯成分。例如,月桂烯Myrcene會增強 THC 的鎮靜作用,而檸檬烯Limonene、蒎烯Pinene會提升腦內活動,警覺力提高,類似醒腦作用。

美國國立衛生院(NIH)2018 報告指出,1990 年前的天然大麻花,普遍 THC 僅約 1–3%,因此初階者直接越級打怪,到THC 15–20% 的北美市場品種,確實需要斟酌劑量,小心上路。

於是我決定再降低攝取的THC劑量,開始嘗試高 CBD、低 THC 的花。有些花THC 含量甚至低於 1%,來試試能不能提升大麻飛行體驗。


💡CBD 小知識:CBD 幾乎不直接與大腦 CB1 受體結合,但會調節 THC 與 CB1 的互動方式,降低 THC 過度刺激造成的心悸或焦慮。同時,CBD 會抑制分解「Andamide安達胺」(人體天然的快樂分子)的酵素 FAAH,讓愉悅感維持更久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「THC+CBD」的體驗更平穩,也更耐玩。

結果:一試成主顧,高CBD反而不會讓我心跳思緒奔騰,整體飛行更穩飄。

大麻二酚CBD比例高的大麻,體驗更為平穩


2. 全光譜最優,THC 不是「High」的唯一

Full Spectrum hits different, THC is not the only factor in your high

THC 的確會影響你的感受,但它不是唯一關鍵。

完整的體驗來自完整的大麻素組合 + 萜烯比例,也就是俗稱「全光譜full spectrum」。試過不同製程的大麻油後,再去抽天然大麻花,真的有種不太一樣的感覺。使用大麻萃取,比較偏向挑動某些神經,但可以感覺其他部分沒有「啟動」感,相反,直接抽大麻花卻有全身細胞都醒過來的感覺。

💡 全光譜科普:除了 THC 與 CBD,大麻花還含有超過百種其他大麻素(如 CBG、CBC)與多種萜烯。這些成分之間的協同效應(Entourage Effect)能調節體感,像月桂烯能鎮靜、檸檬烯能提振,讓體驗不只是單一路徑的「嗨」,而是多層次、全身性的感受。

目前因為大麻研究領域,尚未獲得全面解鎖,我們對大麻素的認識還太少。大麻花富含幾百種大麻素,大部分都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,加上萜烯與大麻素的協同效應,博大精深。

比較不同方式攝取大麻素的經驗後,我個人喜歡抽天然大麻花,感覺全光譜大麻素有助飛行體驗,天然真的尚好?!


3. 忘記Sativa 與 Indica—全部都是Hybrid

ALL strains are crossed over, and genetics are mixed, so everyone is a hybrid.

當了五年史東,發現一件事:現在所有品種都是Hybrid

Sativa & Indica分類,是最初發現大麻的植物學分類,以原生地、植物外觀特徵等等。而當時,古早Sativa & Indica基因保留相對完整,可以用外觀推測效果。而快轉到今天,基因交錯複雜,Sativa或Indica的分類標籤已經不能作為選品方向。

因此Sativa & Indica 分類,只對種植者有意義,對體驗者預測「多嗨」高度沒什麼幫助。

接著,如果拜訪地區允許,請忘記網路爬文做的功課,讓嗅覺引導你的選擇。


4. 未來潛力市場:稀有的CBD 漢麻花

CBD flowers are rare, and they are underrated.

目前美國市場依然追逐高 THC%麻種、行銷到零售,商品只標榜THC%,有些價目表甚至只以 THC% 排序,彷彿那是所有消費者唯一在乎的事。

當然標榜THC%是安全規範,但不是每個人都想要飛最高、追求極high,這是有觸發精神疾病的疑慮。試想:連70年代嬉皮抽的大麻花THC也只有1-2%,我們又為何要拿自己做實驗呢?

話說回來,休閒市場的主力消費族群,大多已有多年經驗,是長期使用大麻者,相信這族群的需求主導了現下市場。

對像我這樣有點經驗、低耐受又不想失去意識的人來說,選擇實在有限。

如果幸運的話,可以在常去藥局找到1-2株CBD大麻花,有些藥局甚至連CBD都不賣。

📊 市場觀察補充:根據美國 2023 年零售調查,高 THC 花在大麻藥房佔比超過 80%,而 THC 含量低於 10% 的花卻不到 5%。在多數州,CBD 花甚至沒有固定供應,這意味市場上仍有巨大缺口。

我認為,美國大麻市場可以增加「友善新手」的大麻產品線。 CBD在大麻休閒市場上的效果和價值仍有發展空間。

透過販售CBD麻種,能引導那些好奇、未有經驗的消費族群,打開潛在市場,歡迎新顧客,甚至讓一般使用者,透過自行混搭大麻花種、個人化自己的大體體驗。所以,我蠻希望各藥局能增加CBD品項的佔比,不只在開發新客戶,也能增加讓老手混搭使用的機會,打造每個人專屬的大麻體驗。


5. 簡單才是王道

Simplicity is key

剛開始買麻特別喜歡嘗試沒抽過的品種,到最後發現大麻出新品種的速度,真是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,稱之Weed實在貼切。就連一些OG老祖品種OG Kush、Jack Herer,也不一定找得到。

於是,我連Indica都直接放棄,改抽CBD。

在大麻世界裡,這意味著跳過市場噱頭,過度行銷操作的東西,試過不回頭,有些不試也罷。這樣反而幫助我專注於真正適合我的大麻。

因為藥局市售CBD選項很少,相對簡化我選購大麻的過程。以往選麻會看很久基因、大麻素成分、農場等資訊,反而現在在網站上只要篩選 CBD 品種,然後直接去常去藥房就搞定。簡單、直接。

麻後筆記 Sesh Notes


CBD 漢麻花讓我享受平穩、high著過日常,真正落實與麻共生。不過還是認為個人體質差異性大,適合我的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。

對我來說,CBD 漢麻花不只是替代品,而是一種回到身體節奏、與日常融合的選擇

如果你也從高 THC 轉向 CBD,或曾經嘗試過高 CBD 花,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理由與體驗。

大麻越用越無感?究竟什麼是耐受?

大麻越用越無感?究竟什麼是耐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