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選擇、劑量到身體覺察,一步步拆解你的大麻體驗
想試大麻卻不知如何下手?
這很正常,在台灣討論大麻仍屬禁忌,也難在同溫層找到有經驗的朋友討論。爬梳過往大麻使用經驗,分享給想探索大麻世界的你:
了解自身意圖 Know Your Intent
首先,了解自身意圖能瓦解不實際的期待。
在挑選產品前,先問自己,我想用大麻是為了什麼?
尋求放鬆、提升專注力、提升睡眠品質還是舒緩疼痛?
為了娛樂還是療癒修復用途?
追求快速有感,還是持續長久的體驗?
選擇大麻形式 Choose Your Form
認知自我意圖後,接下來挑選想要「吸收大麻素的形式」。
有經驗者會依據時間、地點、用途去考量。而新手建議以抽大麻花的形式最為理想。
主要原因,現下大麻商品非常多元,從最直接的方式:「高溫加熱大麻花」,不僅可適時調整劑量,見效時間短,可進可退;同時更可吸收到完整大麻素及萜烯。
大麻花 - 吸氣吸收 Inhalation
作用時間:一般幾分鐘內就有感,容易調控劑量,降低翻船機率
時效:1-3小時,不同劑量品種有差異
新手秘訣:
THC麻種:挑選最低THC麻種,盡量低於20%。
目前現下北美麻種THC越來越不合理的高,初階者可嘗試「微量」THC起步。
大麻素比例:理想 THC:CBD 比例為 1:1,可以體感腦感均衡效果。
【Sesh Notes】麻後筆記
電子煙霧器加熱“大麻花”,是我最喜歡的攝取方式。
大麻花相較其他大麻萃取商品更天然、保留完整光譜大麻素,比較過後,抽天然花對我身體負擔最小。
這沒有絕對好壞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體驗,白話文就是:膏油濃縮萃取太濃我無法承受,天然花劑量方式對我來說剛剛好。
大麻食品 - 消化吸收 Ingestion
作用時間:30-90分鐘,有些體質要兩小時以上才緩緩見效
時效:2-4小時,有些體質更久
新手用量建議:每次 2-5mg THC
注意:務必2小時後再評估是否需要追加,食入大麻素藥效作用時間不定,下手太強會造成降落不適,自求多福。
【Sesh Notes】麻後筆記
偏好live rosin形式軟糖,提過最喜歡Wyld的軟糖,麻味和水果風味調得將將好。近期推出不同大麻素比例的軟糖,消費者可依需求情境選購風味。
另一愛好是自製大麻油,將大麻素溶於中鏈三酸甘油酯(英文簡稱MCT),其脂肪酸鏈較短,通常包含8到10個碳原子。一次攝取5ml夠我平穩飛行4-6小時。
認識大麻素特性 Explore Cannabinoid Profiles
認識大麻素絕對是提升體驗的必備技能。
每種大麻素與人體作用效果不同,認識各種大麻素作用,可調整感受與體驗。
四氫大麻酚 THC: 欣快感、緩解疼痛、促進食慾
大麻二酚CBD: 鎮靜、消炎、緩解焦慮
大麻酚CBN: 強效放鬆作用,助眠
其他大麻素,如:CBG、CBC:隨研究發展,持續追蹤新發現的大麻素名稱和作用,持續調整使用大麻的體驗。
像我現在已經不追THC劑量,改追CBD濃度,這是透過反覆接觸,自然形成的偏好(需要?)
追蹤用量 找出耐受 Track Your Tolerance
自從知道耐受是透過頻繁使用、身體減少受體來降低刺激,所以使用越多大麻並不會越健康。
傾聽身體,感受身體訊號。
這聽起來很抽象,但如果試著留意身體何處緊繃、睡眠品質,感覺一下身體能量,可幫助提升自己覺察身體狀況的能力。如果發現開始追加劑量,或許可按下暫停鍵,讓受體感官來場大休息。
試著紀錄每次用量,以及隨之而來的效果、情緒變化。
【Sesh Notes】麻後筆記
內源性大麻素系統是用來平衡體內系統,我猜測大麻素或許就是來放大我們身體感受的推進劑,讓我們重新修復身體傳給我們的訊號。我觀察自己使用高THC或者Pinene蒎烯高的大麻品種,會觸發焦慮不安感,心跳加速。
不是每種大麻都適合你,找出自己身體缺什麼,感知使用大麻後的身體情緒變化相當神奇。
找出適當劑量與時間 Learn Your Ideal Dosage & Time
找出適合自己劑量,絕對沒有想像中容易。
一開始,不外乎從網路找資訊。包括我在內,透過閱讀研究大麻素的科學家醫師分享,但這類資訊多為艱澀的科學文章或者研究論文,對非科學背景出生的閱讀障礙如我,真心難。也是某種專業階級意識的資訊差吧?
特別是只研究、卻從未真正使用過大麻者,分享起來有種隔空搔癢的感覺。
直到我遇見Dr. Miyabe + Dr. Riley Kirk 兩位的著作,以專業科學家以及本身同為大麻使用者的身份,將個人經驗與研究資訊整合成書,我才真正讀懂大麻使用方法。
以微劑量開始?試試THC低於2.5毫克的大麻,或低劑量大麻素的花種。
想提升白天專注力或降低社恐?試試低THC、高CBD。
想要夜間放鬆?試試含CBN的大麻花或CBN萃取。
反覆實測 +反思經驗 Reflect + Reset
調配適用自己的大麻配方,是持續進行、永無停止的一天?
我到現在還在反覆測試自己的大麻使用量、配方。
市面上的大麻資訊爆炸,眾說紛紜,也有隱藏的行銷手法,還有產業背後的操作。要排除這些噪音,不外乎要反覆測試,內化經驗,讓身體細胞的記憶,重建ECS與我們溝通。
每月提問自己:我如何使用大麻?
我是在保養身體健康還是心裡在逃避壓力?
考慮進行一次「T-break 耐受休息」,讓身體按下重啟鍵
使用物質是長遠的事,為了大麻的未來,我想繼續記錄自己的使用狀態、心得、身體狀態,或許到最後才知道什麼配比最適合我吧!?
你通常在什麼情況用大麻呢?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心得